[1]冯恒栋,南颖,杜会石.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与火山灾害研究动态䥺Symbol`@@[J].延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4,40(03):265-268.
 FENG Hengdong,NAN Ying,DU Huishi.Current research trends of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o monitoring and volcanic disasters[J].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,2014,40(03):265-268.
点击复制

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与火山灾害研究动态䥺Symbol`@@

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
[1] 刘若新,魏海泉,李继泰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8.
[2] 崔钟燮,金东淳,李霓.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199—1200年大喷发历史记载的发现及其意义[J].岩石学报,2000,16(2):191-193.
[3] 崔钟燮,刘嘉麒,韩成龙.长白山火山公元1199—1201年喷发的历史记录[J].地质论评,2008,54(4):557-560.
[4] 崔钟燮,刘嘉麒.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014—1019年大喷发的历史记录[J].地质论评,2006,52(5):624-627.
[5] 刘祥.长白山火山历史上最大火山爆发火山碎屑物层序与分布[J].吉林大学学报:地球科学版,2006,36(3):313-318.
[6] 刘强,盘晓东,魏海泉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序列研究[J].中国地震,2008,24(3):235-246.
[7] 潘波,樊祺诚,仲广培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气象站期喷发类型研究[J].地震地质,2013,35(3):542-552.
[8] 李克,刘俊清,盘晓东,等.2000—2007年期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壳变形监测与分析[J].地震地质,2009,35(4):639-646.
[9] 陈国浒,单新建,Wooil M Moon,等.基于InSAR、GPS形变场的长白山地区火山岩浆囊参数模拟研究[J].地球物理学报,2008,51(4):1085-1092.
[10] 崔笃信,王庆良,李克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近期形变场演化过程分析[J].地球物理学报,2007,50(6):1731-1739.
[11] 胡亚轩,王庆良,崔笃信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形变监测及火山活动状态分析[J].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,2007,275(5):22-25.
[12] 高玲,上官志冠,魏海泉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近期气体地球化学的异常变化[J].地震地质,2006,28(3):358-366.
[13] 刘国明,于洪茌,谭雨文.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工作进展[J].岩石学报,2006,22(6):1491-1493.
[14] 刘国明,张恒荣,孔庆军.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[J].地震地质,2006,28(3):503-508.
[15] 刘国明,孙鸿雁,郭峰.长白山火山最新监测信息[J].岩石学报,2011,27(10):2905-2911.
[16] 杨清福,高金哲,刘俊清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预警系统建设架构Ⅰ—火山监测网络建设[J].自然灾害学报,2013,22(5):112-119.
[17] 仲广培,刘俊清,武成智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预警台网布局探讨[J].山西地震,2013(2):15-17.
[18] 单新建,叶洪,陈国光,等.利用多源数据融合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喷发期次及空间分布[J].自然灾害学报,2001,10(2):107-112.
[19] 单新建,叶洪,陈国光.利用ERS-2 SAR图像纹理分析方法揭示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物空间分布特征[J].第四纪研究,2002,22(2):123-130.
[20] 张学霞,薄立群,张树文,等.自然灾害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初探—以长白山火山灾害信息系统为例[J].灾害学,2001,16(1):2-6.
[21] 张学霞,薄立群,常丽萍.火山信息系统建立方法研究—以长白山火山区为例[J].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,2000,11(3):226-229.
[22] 薄立群,华仁葵.长白山火山热红外卫星遥感监测原理与框架设计[J].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,2003,14(1):38-43.
[23] 许军强,白朝军,刘嘉宜.基于遥感技术的长白山火山区地热预测研究[J].国土资源遥感,2008(1):68-71.
[24] 季灵运,许建东,林旭东,等.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[J].地震地质,2009,31(4):617-627.
[25] 刘松雪,刘祥.长白山火山灾害及其对大型工程建设的影响[J].世界地质,2005,24(3):289-292.
[26] 靳晋瑜,魏海泉,盘晓东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造盾熔岩流流动速度的恢复与溢流性灾害讨论[J].地震地质,2006,28(3):381-390.
[27] 王禹萌,邹春红,吕晗.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长白山火山泥石流影响因子权重分析[J].防灾减灾学报,2013,29(2):28-32.
[28] 温智虹,万鲁河,盛俭.长白山火山泥石流分布影响因子权重分析[J].灾害学,2012,27(1):64-67.
[29] 盛俭,万鲁河,温智虹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数值模拟[J].重庆大学学报,2013,36(2):85-90.
[30] 万园,许建东,林旭东,等.基于数值模拟的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灾害展布范围分析及预测[J].吉林大学学报:地球科学版,2011,41(5):1638-1645.
[31] 刘俊清,孙继财,武成智,等.长白山天池火山溃湖洪水最大流量的初步估算及影响分析[J].地震地质,2013,35(1):85-91.
[32] 张丽,李广杰.长白山天池地区斜坡稳定性分析[J].世界地质,2005,24(4):378-381.
[33] 王洁玉,张以晨,汪茜.长白山北坡边坡危岩体形成机理及危险性评价[J].地质与资源,2010,19(4):315-318.
[34] 刘永平,李广杰,佴磊.长白山天池观光长廊段边坡崩塌灾害——原因分析及其综合防治[J].自然灾害学报,2007,16(3):128-131.
[35] 李征西,盘晓东,康力.长白山天池火山灾害预警基础数据库的初步建立[J].东北地震研究,2007,23(2):70-75.
[36] 南颖,吉喆,冯恒栋,等.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们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[J].生态学报,2013,33(15):4790-4798.

备注/Memo

收稿日期: 2014-05-24 作者简介: 冯恒栋(1985—),男,讲师,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、火山灾害研究.基金项目: 延边大学科技发展项目(延大科合字(2012)第16号);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(41071333)

更新日期/Last Update: 2014-09-20